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

「雨傘運動後,教會牧養與青少年的聯繫」 姚志豪

【香港與台灣青年基督徒牧養及社會關懷分享交流】雨傘運動後,教會牧養與青少年的聯繫
分享者:姚志豪 (崇基學院神學院神道學學士、合一青年牧養平台副召集人、中華基督教會葵涌全完堂宣教師)


一、年青人啟蒙
    ◎  雨傘革命:源於2012硬銷「國民教育」(罷課,強制洗腦),更早2005年「反世貿」韓農
         來港,這就是啟蒙之始。
    ◎  SARS 2003年之後中國開放自由行來幫助香港經濟,更體會到不是說中港融合就能融合。
         這些融合,是真的可以融合嗎?
    ◎  政府推行通識教育:成了年青人開啟思考的種子
          > 通識教育打開了學生的腦子。liberal education討論社會議題(沒有標準答案,促進學生思
             考)。
       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   ◎  無能感、沒前景、沒機會(不甘心):很想移民到台灣
    ◎  黃之鋒(學民思潮召集)、周永康(前學聯秘書長)、岑敖暉年青人的抬頭。激發更多年
         青人起來。
          > 雨傘革命時,中學生穿制服(表明學生生份)參與佔領運動。但在有些學校如果學生要去
             ,需要家長同意書,才可以去參與佔領運動。
    ◎  自己香港自己救,不再信奉政黨(固有的權力)
          > 每個人也可以表達自己的聲音(特別在網絡世界),不用中介人傳話。
          > 佔領期間學生與政務司司長及一眾官員對話,雖然事後沒有太大的效果,但是透過媒體
              的報導,民眾看到學生也可以跟政府官員平起平坐開會。
    ◎  本土派的崛起:殖民地旗再現,比過去溫和的爭取,如遊行,不再溫和。(編註:殖民地旗
         為香港於1959年至1997年間使用的旗幟,現展示旗幟被視為不滿回歸後中國統治的象徵之
         一)
       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   ◎  對區議會選舉的影響。「傘兵」落區出選,敗走固有力量。如徐子見勝鍾樹根(建制派)
         (傘兵wiki:https://goo.gl/w3yQfK)
    ◎  黃之鋒要求降低參選年齡。


二、教會與社會
    ◎  青年人再思政教合一?政教分離?教會明哲保身。其實基督教(protestant:抗羅宗)留著
         抗議的血液,例如:孫中山先生在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/公理堂談革命。
    ◎  順服掌權者?誰是掌權者?人民?政權,權從何來?
    ◎  佔領運動:教會的與社會畫清界線?連於社會?開放、關門,成為教內爭執的聲音,年青
         人離開割離社會的教會。
          例 1. 灣仔角循衛理聯合教道會開放教會,讓佔領者進教休息,祈禱會,該牧師也受到許多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壓力。
          例 2. 另於個旺中華基督的教會,因為旺角有很多衝突。教會需徵詢過執事才能開放。但牧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師選擇直接開放。
          > 討論是否要開放時,有人懷疑:如果青年被開放進教會,他們破壞教會該怎麼辦?
          > 有大型教會堂,認為只要關門,為他們禱告就好。有的教會還在外面掛牌子:「佔領者
             不准進教會,不准用洗手間。」
          >「是否開門」成為教會的主要議題。因此,很多青年對教會失望而離開教會。
          > 經過佔領運動後,很多人重新思考「聖經」與他們的關係,並思考政府、青年、與教會
             的關係。

【香港與台灣青年基督徒牧養及社會關懷分享交流】「香港教會與政府關係 」 鄧長祐

香港教會與政府關係
分享者:鄧長祐 (崇基學院神學院神道學學士、合一青年牧養平台召集人、前浸信會傳道人)


一、1950s年代 國共內戰後
    香港有很多中國難民,當時的殖民政府不想管,以及怕共產黨滲透學校,因此與外國宣教士和
    教會合作,教會幫忙救助難民、辦學校、醫院,還可以順便傳教。
     → 政府與教會互惠互利的時期。

二、1980s至1997 回歸中國前
   ◎ 教會成為推動社會福利,並促進多人來關心政治的管道,開始被中國批評為搞政教合一,
      被指應該管教會裡的事就好了。
   ◎ 面對回歸中國,教會擔心政府變得不再友善,出現兩種態度:一為擔心香港未來、關心政治
      、民主運動的一派;二為只在乎教會能不能發展、自由傳教的一派。
      > 後者舉辦如國家日崇拜(在中國國慶時)等等活動,想跟共產黨保持友好關係
      > 前者一些前線教會領袖受壓力,如郭乃弘牧師遂離開基督教協進會而創立香港基督徒學會

三、1997後 回歸後
   ◎ 其他教會參與政治的例子,如在特首選委會中,有十席給基督教代表。
      > 教會內部有不同聲音:有的人說,我們不想要參與那個小圈子選舉去配合政府。
          有的人說,可以進去影響政府,增加民主的成分。
   ◎ 過去教會擔心不知道回歸後中國政府會怎樣對待教會,現在有些教會開始跟中國共產黨交朋
       友,共產黨容許它們有更多自由去內地傳福音,建教堂,公開傳福音。
      > 與政府搞好關係,有教友在政府工作(甚至高官)或商界工作,漸漸得到各種便利,也漸
          漸成為mega church。如:播道會恩福堂、同福堂、港福堂、宣道會北角堂、九龍城浸信會
      > 例如2006年葛福臨舉辦佈道會,政府官員參加踴躍,它們印許多宣傳單、福音手冊,錢都
           是從有錢的信徒,跟政府合作,搞到很大。因此很多基督徒說:這樣很好啊,我們可以傳
           福音,政府裡面還有我們的基督徒。
     ※ 佩儀姐回應:此情況跟台灣很像。(有種莫名的熟悉感...)

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

【香港與台灣青年基督徒牧養及社會關懷分享交流】「香港的政治處境」 鄧穎暉

香港的政治處境
分享者:鄧穎暉 (崇基學院神學院神學碩士生、香港基督徒學會社會牧職幹事)


一、政權的囂張跋扈
    1. 區議會選舉(2015/11/22):
        > 民主回歸只是一種幻想
        > 中央的手看不到,但其實正在越來越過分
        > 種票:有中央在背後操縱
             A. 大白田選區今屆選民人數異常激增約逾2000人,徐生雄(民主派)票數雖較上屆增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347票,但郭芙蓉(民建聯)的票數較上屆在同區參選的黨友多出1396票。
             B. 短片: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news/20150807/54062701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老人院變種票場)
             C. 建制派會搬人去一些重點區,讓該區的民主派候選人不會順利當選。
     2. 諮詢架構的崩壞
         > 例子:新界東北的發展、退休保障的諮詢
     3. 立法會的權利受限制
         > 政府與私人議案,分組點票。
            例如:議員提出的私人議案需要分組點票。功能組別的議員,跟直接選舉的議員人數一樣
            。35:35。因此,如果是議員提出的方案,要兩邊組別都通過,才算數,根本是不可能!
             政府的議案是簡單過半數即獲通過,即全體議員(70人,通過議案按出席議員數目計算)的
              1/2以上;政府要否決議員提出的議案則只需爭取18名議員的支持(分組點票的原因)。
     4. 民主選舉遙遙無期
     5. 在極權與不民主的政治處境下能做什麼?
         > 捷克哈維爾:「一切向錢看的生活充斥著整個社會。人們覺得在政治上受了欺騙,被玩弄
            了,因此對政治避而遠之。對一切政治思想都感到厭倦。他們每天都能親身體驗到在冠冕
            堂皇的詞句下掩蓋著多麼蒼白的事實。不久前還是強大的團結力量崩潰了。人們變得自私
            起來,到處都籠罩著恐懼。人們被迫對生活採取陽奉陰違的態度,表面上順從,內心裡卻
            什麼也不相信。」



二、政治改革:社會制度或社區生活
     1. 雨傘運動與區議會選舉的啟示
         > 我們要開始民主的運動
     2. 呂大樂(社會學者):
         > 「雨傘運動是一場怎樣的運動?」「在無力之中還有什麼可延續?」
         >  運動需要很多人,很大的力量。但是在香港,我們根本看不到這樣的力量。在香港要看到
             類似革命,動員群眾,用人去推倒你的,似乎很難。但是,這不等於我們沒有東西可以做
             。我們應該回到社區、日常生活、學校、教會等地,進行民主運動。
            (小編補充延伸閱讀:1. http://goo.gl/LzcC1z 檢討傘運得失的必要 對「雨傘運動」的幾點意
             見之一、2. http://goo.gl/ztHRzY  呂大樂:退場以外:「後雨傘」的尷尬——對雨傘運動的
             幾點意見之二)
     3. 青年人覺醒了?
         >  參與雨傘運動的群體中,有中學生帶功課去雨傘運動,就有大學生幫他們補習。參與者有
             79.4%具大專或以上的教育程度,但只有20%是現時的大學生,平均年齡為27.7歲,25歲或
              以下的佔48.8%,26至40歲的也有42.9%。不能說一面倒是青年人的運動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參考資料:http://goo.gl/aqh1m9)
         >  2015區議會選舉:候選人平均年齡:43.26歲(只比2011低一歲)、當選者平均年齡44.4歲、
            最年長的當選者:蘇炤成:75歲、最年輕的當選者:黃學禮:22歲。
             →我們只能說,2015年有看到年輕公民的力量。但是這個力量有多大呢?仍需要探討。




三、社區公民約章
     1. 香港從1980年代開始就有民主選舉,但是一直推行代議政治。
         人人皆需參與政治的觀念較薄弱。
     2. 2015年選舉中,有十多人簽署「社區公民約章」,代表如果他們當選就會推動更多的社區
          公民參與。
     3. 堂會與社區網絡:美好生活、公共論域、聖餐群體在社區。
         >  身為基督徒,對於什麼是「美好生活」的想像,如何討論?如何傳達給社區中的居民?
         >  公共論域:在香港,公共空間越來越小。你看得到公園,但沒有人去。你看得到草地,
             但是不准你踏上去。而教會在殖民地時期拿到很多好處,有的是空間,當公共空間越來越
             少時,教會能不能提供空間讓大眾使用呢?
         >  上帝創造的人就是教會的成員。舉行「開放的聖餐」,歡迎所有的人去領聖餐。因為上主
              的恩典是屬於所有人的。